一天抓60个“幽灵粒子”,中国科学家用什么“宝葫芦”捉住的?
中微子就是灵魂粒子吧?是幽灵粒子,但不是你想的那个幽灵。中微子不是可以穿透一切吗?抓住了用什么容器装?用捉孙悟空的宝葫芦。现实中的钟馗,捉到秦始皇了吗?
中微子就是灵魂粒子吧?是幽灵粒子,但不是你想的那个幽灵。中微子不是可以穿透一切吗?抓住了用什么容器装?用捉孙悟空的宝葫芦。现实中的钟馗,捉到秦始皇了吗?
中科院博士拍桌:"这可不是科幻,你手机存储芯片正在量子穿墙!"盯着教室墙壁发呆时,你可曾幻想过"咻"地穿墙而出?别笑!你的手机每天都在干这事——只不过主角是比头发丝细百万倍的粒子!(数据来源:2025年《中国量子科技白皮书》)---颠覆三观的科学真相:万物皆可
买水果时,电子秤显示的 “500 克” 是质量;体检时,体重秤上的 “60 公斤”,本质也是质量(日常生活中常将质量与重量混淆,重量是重力的体现,质量才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我们知道质量是万物的基本属性 —— 小到原子、电子,大到地球、恒星,都有质量。但很少有人
夏天在大太阳底下晒一会就晒得要命,看看宇航员在太空走,防护服穿得严严实实,太空的温度零下270度,你说怪不怪?不是太空丢人,是我们不理解热的传输规律在宇宙中怎么传播。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奥林匹克中心区、大望京建筑组群、北京CBD等核心地标上演楼体灯光秀,北京朝阳以科技范十足的光影喜庆服贸会召开。本次灯光秀将于每晚20:00至21:00播放,持续至9月14日。
声明:本文为原创,依据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与文中的企业、相关产品无利益关联,文末附信源。专注公益科普健康知识,尤其关注老百姓健康误区,如遇健康问题建议线下就医,相关疑问可在评论区理性交流。
每一秒,都有数以万亿计的中微子穿过我们的身体,但我们却毫无察觉。这种基本粒子也被称为“幽灵粒子”,它们几乎不与物质相互作用,这使得想要捕捉并测量它们的性质(比如质量)非常困难。
从苹果落地到星系运转,从电子跃迁到宇宙膨胀,大自然的运行必然遵循一套统一的底层法则 —— 这是科学家们坚信不疑的信念。然而,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人类却发展出了两大看似 “相互矛盾” 的理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
正午时分,阳光洒在皮肤上会带来明显的暖意,地球表面因太阳辐射维持着平均15℃的适宜温度,孕育出万物生机。但只要离开地球大气层,进入近地太空,温度就会骤降至-270℃左右,仅比绝对零度(-273.15℃)高一点点。同样沐浴在太阳辐射下,为何地球与太空的温度会出现
超对称粒子模型:暗物质可能由正反粒子组成的超对称粒子构成,其质量与电荷对称,宏观表现为电中性且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
但奇怪的是,同样是宇宙中的粒子,光子能轻松达到光速,而电子、质子等其他粒子即便拼尽全力,也只能无限接近光速,却永远无法触及。这种 “特权” 并非宇宙的 “偏心”,而是光子的独特属性与相对论的底层规律共同决定的,背后藏着微观世界最深刻的物理奥秘。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速度的极限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核心议题之一。经典力学的框架下,速度似乎没有明确界限,只要施加足够的力,物体便能无限加速。然而,随着电磁理论的建立和相对论的提出,人类发现了一个根本性的约束:光速不仅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更是宇宙中信息和因果关
但量子力学中的 “量子纠缠” 现象,却像一个 “例外”:两个纠缠粒子无论相距多远(哪怕亿万光年),只要测量其中一个的状态,另一个的状态会瞬间确定,这种 “瞬时关联” 仿佛突破了光速限制,让不少人疑惑:“光速限制是不是被量子纠缠推翻了?”
但一个关键疑问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奇点,为何能产生出构成宇宙的海量物质?从地球、恒星到星系,这些可见物质的总质量高达 10⁵³ 公斤,若追溯到奇点,仿佛是 “无中生有”。
假如我告诉你,你身边的一切,坚固的桌子、透明的玻璃、流动的空气,乃至你自己的身体,其本质都是一群“幽灵般”的小精灵在跳动,你会相信吗?这不是童话,而是量子理论为我们揭示的、看似荒诞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图景。
就在前不久,八月二十六日,位于中国广东江门地下七百米的一个巨大科学装置 —— 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在完成了两万吨探测液体的灌装后,正式开启了它的首测之旅。这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中微子探测器之一,正式启动探测研究工作。江门中微子实验室的启动,意味着在基础物理这
切伦科夫效应的发现与理论解释代表了二十世纪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人们对电磁辐射现象的理解,更为粒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1934年,年轻的苏联物理学家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伦科夫在研究放射性物质对液体的作用时,偶然
“这个苹果质量是 200 克”“我的体重是 60 公斤”——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谈论质量,它是描述物体 “有多重”“含有多少物质” 的基本属性,也是万物存在的基础。
但从神经科学和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每天看到、摸到、感受到的 “现实”,或许只是大脑为我们 “定制” 的 “错觉”:它不是客观世界的直接复刻,而是大脑对感官信号的加工产物,甚至与微观世界的真实模样相去甚远。
我们所处的世界,看起来是如此的稳固和确定。苹果从树上落下,时钟的指针规律地走动,我们从未怀疑过脚下大地的坚实。然而,这幅清晰的宏观图景之下,却隐藏着一个截然不同的底层现实——一个由概率、叠加和纠缠构成的量子世界。